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

教育電視: 星體秀之「月蝕」

星體秀之「月蝕」





1.     月蝕的形成

        當地球運行至月球與太陽之間,三個天體成一直線時,月球便會進入地球的影區範圍,因而不再能反射太陽光,變成一個較暗天體,這種自然現象稱為「月蝕」。月蝕只能發生於滿,因為只有這個時候是地球運行至月球和太陽之間。月蝕是一種少見的自然現象,原因是月球圍繞地球所運行的軌道,與地球環繞太陽公轉的軌道,並不是處於同一個平面上,兩者間有五度差距。所以太陽、地球和月球三者在太空中成一直線的機會實在不多。

2.     月蝕的形式

        因由地球遮擋太陽光而產生的地影由兩部分所組成:本影和半影。
    在半影內,太陽光只有部分被地球遮擋。在本影內,太陽光完全被地球遮蓋。
    從地球上看,半影和本影組成兩個同心圓,當月球經過陰影區時,就會發生  月蝕。當月球只是橫過地球的半影區,就會產生「半影月蝕」;當部分月球在本影內,就會產生「月偏蝕」;當月球橫過地影時,如果整個月球在本影內,就會產生「月全蝕」。

3.  半影月蝕

    當月球只通過地球陰影內微暗的半影部分時,會發生半影月蝕。由於只有部分太陽光被地球遮擋,所以月球只是微暗一些。於所有月蝕裏當中,半影月       蝕只佔大概三分一。

4.            月偏蝕

        當月球只有一部分沒入地球的本影內,就會發生月偏蝕。月球表面被陰影遮    蓋的部分,可以呈現出一種暗紅色,或紅褐色、炭灰色等等,完全視乎月蝕大小程度而定,這是由於月球上給陰影遮蓋的部分,和於本影外面明亮部分       的強烈對比所形成。

5.          月全蝕

        當整個月球沒入地球本影,就會發生月全蝕。依月蝕發生經過,月蝕過程可  以分為7階段:半影蝕始、初虧、蝕既、蝕甚、生光、復圓、半影蝕終等。

        由於陽光經過地球表面大氣層時,大氣內的塵粒仿似稜鏡將陽光折射,所以有部分太陽光會進入地球的陰影裏面。由於大氣層的折射性質,將大部分藍光散射出去,紅光會較容易通過,結果造成一種紅色調投射到地球的陰影上,所以月球於月蝕期間會呈現出一種深紅色調。

教育電視: 星體秀之「日蝕」



星體秀之「日蝕」





1. 日蝕的形成

個半世紀前,人類開始對日蝕產生科學的認識。現時已清楚


知道日蝕是 由於月球運行至地球和太陽之間而形成。

月球每一個月都會有一次運行至太陽與地球之間,月球剛好


遮蓋從太陽射向 地球的光綫,因而令完本光芒耀眼的火紅太

陽被掩蝕,產生日蝕。


2. 日蝕的形式


日蝕有三種不同的形式:


第一種是太陽只有一部分被掩蝕,這一種日蝕稱為「日偏


蝕」。

第二種是太陽只剩外圍一個似橡筋圈不被掩蝕的「日環


蝕」。

第三種是月球將整個太陽遮掩,只可看見太陽周圍美麗日冕


光芒的「日全蝕」。


3. 日蝕的觀測


要觀察日蝕的進行情形,最安全的方法是利用投影法。投影


法主要是利用望 遠鏡或其他儀器,將太陽的影像投射在紙

上,然後觀看。其他直接觀日方法 都是極之危險。


4. 日全蝕


日全蝕可以分4個主要接觸階段:

當月球開始進入太陽前面,稱「第一接觸」,這時日偏蝕開


始。

暫時夜間隨進入本影而來臨,瞬息間日全蝕開始,這階段稱


「第二接觸」。

當月球與太陽分開,日全蝕結束,這階段稱「第三接觸」,


太陽光會再現。

最後進入「第四接觸」,象徵日蝕的結束。



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

最偉大天文學家---伽利略

伽利略 (Galilei, Galileo) (1564-1642)

意大利物理學家及天文學家。

他是科學革命的先鋒,並啟發了日後英國物理學家牛頓。在天文學方面,他的主要貢獻是:將望遠鏡應用在觀察天象方面,透過望遠鏡,他發現了月球上的山脈、峽谷和隕石坑;最大的四個木星衛星;金星的相變 (phases of Venus) 和太陽黑子。在物理學方面,伽利略發現了主宰物件下墜及拋物線的定律。而在文化史上,伽利略亦成為了與權威鬥爭,爭取探索真理自由的象徵。






伽利略有關斜面的理論







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

教育電視: 地球

 教學重點

(一)       地球的內部
(二)       因地球自轉和公轉而引起的自然現象


本節目分成五個部分:

1.          藍地

      從外太空觀察,地球像一個被照亮的藍色球體。地球被稱『藍地球』,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地球有超過三分之二表面被水覆蓋,在太陽光照射下,海水因而呈現藍色。  

2.          地球上的點與線

        地球像一個陀螺繞地軸旋轉,地軸所穿過地面上的兩點稱為『極』,      分別為南極與北極。『赤道』是地球表面上的一個圓圈,圓圈剛剛處於兩個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極點中間。赤道將地球分成北半球和南半球,與赤道平衡的圓圈稱為『緯度』    線,而赤道的緯度是零度,而兩個極點是緯九十度和南緯九十度。『經度』        線是經個兩個極點的圓圈,而英國倫敦格林威冶是處於零度線上,        而零度線亦稱為『本初子午線』。

3.     地球上的日和年

        由於地球繞地軸旋轉,所以出現日和夜。地球自轉一週所需要的時間    稱為『恆星日』,恆星日是23小時56分。而太陽出現在同一天空位     置所        相隔的時間稱為『太陽日』,而太陽日是24小時。 因為由於地球除自        轉外,同時亦圍繞太陽公轉,地球每轉一圈,相對於太陽的位置會改變。以    中午時分太陽在天空正中作為起點計算,地球以逆時針方向環繞太陽公轉,    當地球轉一圈之後,與上一天比較,由於太陽相對地球位置的改變,太陽需        要大概4分才升到正中位置,所以恆星日和太陽日相差4分鐘。

4.     季節

      地球旋轉軸與地球環繞太陽軌道有一個大約二十三度的傾斜,由於地    球環繞太陽運行,在一年當中,南北半球會以不同角度傾向太陽,所以就形    成四季。一年當中,有兩個日子,分別是春分和秋分,在全地球所有地方,      日與夜都有相同長度。春分大約在每一年的321日,太陽會從從正東方     升起,橫過天空,12小時後從西方落下。春分之後,在北半球,太陽沿       一個越來越高的路徑橫過天空,白天時間亦會越長,在這個時候,北半球      是春天的開始,而南半球就進入秋天。621日是夏至,在北半球太陽以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條最高路徑橫過天空,白日時間最長。夏至之後,在北半球太陽橫過天空    的路徑越來越低秋分大約是923日,秋分之後,在北半球太陽繼續以     一個越來低的路徑橫道天空,白日時間越來越短,直至冬至。冬至是北半球        冬天的開始,而亦是白天最短的一日。冬至之後,在北半球,太陽以一個比        較高的路徑橫過南面的天空,白天時間慢慢增長,直至到第二年的春分,        日和夜再相等。

5.          地球的構造

      地球主要劃分為三個岩層:地殼、地幔和地核。地球的地殼可以分為『大洋    地殼』和『大陸地殼』。大陸地殼的厚度,可以在山脈之下三十五公里到五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十公里厚,主要由一些褐色類似花崗岩石頭所組成。而海洋底下的地殼只有        公里厚,主要由深色的玄武岩組成。在地殼之下的地幔,大概有二千八百        公里厚,主要由黑色的岩石組成。地核是地球的中央帶,地核可分為外核和    內核。外核是處於液體狀態,而內核是固體。地核的密度和溫度都很高,主        要成分是鐵和鎳。



教育電視: 我們的地球

我們的地球



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

有關太空的參考網址


有關太空的參考網址:


宇宙解碼:來自地獄的行星

宇宙解碼:來自地獄的行星



簡介八大行星


水星是太陽系內最接近太陽的行星,水星表面布滿隕石坑,大部分是由流星體撞擊而形成。由於本身引力弱,所以大氣層很水星日夜的溫差很大,白天溫度上升至攝氏四百幾度,晚上溫度可以下降至攝氏零下一百八十五度。

水星自轉一週所需要的時間大約等如地球59日,而越接近太陽的行星,公   轉速度就越快,水星繞太陽一週只需要88日的時間,而水星的一天,        亦即是等於日出到日出的時間,約等如176個地球日的時間。

水星是太陽系第二顆最小的行星,有一層極薄的大氣層。科學家相信,水星  內部有一個金屬內核,主要成分是鐵,中間有一層石質地慢,最外是一層很  薄的地殼。

      水星資科夾:
      直徑:4880 公里
      質量:地0.06
      自轉周期:59
      太陽日長度:176
      公轉周期:88
      自轉軸傾斜:0o0’
        溫度差異:攝氏零下185 430
        衛星數目:0

 金星

金星是離太陽第二近的行星。

 金星的體積與地球相差不多,但金星表面是一個岩質廢堆,而且很熱,因為  金星外面有一層很厚的大氣層,好有效保留從太陽所吸收的太陽熱能,而整    個行星表面被硫酸雲所覆蓋,而這一層由硫酸組成的雲層將大部分由太陽射  來的光反射,令到金星成為在天空上,除太陽和月亮之外最光亮的物體。

 金星的自轉方向與其它行星相反,金星自轉方向是順時針方向,所以如果從  金星上面觀測,太陽會從從西方升起,東方落下。

金星內部與地球很相似,有一個局部熔化的金屬內核,中間有一層石質的地    幔,外面是地殼。金星的自轉速度非常緩慢,自轉一週比環繞太陽運行一週還慢。

        金星資科夾:
      直徑:12104 公里
      質量:地0.82
      自轉周期:243
      太陽日長度:117
      公轉周期:225
      自轉軸傾斜:12o44’
        平均溫度:攝氏460

        衛星數目:0

 火星

火星表面遍佈火山和峽谷,火星的大氣層很薄,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。由於大氣層稀
薄,所以火星表面溫度變化很大,表面平均溫度低於攝氏零度。

火星表面呈現紅色,原因是火星的表面泥土含有豐富鐵質。於火星形成的初    期,由於天氣比較溫暖和潮濕,泥土內的鐵生銹,火星於是成為一個紅  色行星。

       火星資料夾:
       直徑:6787 公里
      質量:地0.11
      太陽日長度:24小時37
      公轉周期:687
      自轉軸傾斜:25o12’
        溫度差異:攝氏零下110
        衛星數目:2
     
木星

木星是太陽系內體積和質量最大的行星,幾乎全由氣體組成。

木星最顯著的特徵是表面上的大紅斑,紅斑其實是木星上的強烈風暴,風暴  直徑大約是地球的兩倍。木星的成分由大約百分之九十氫,百分之十氦,和其餘少量其它物質組成。

木星表面上的雲帶由冰狀的亞摩尼亞、水冰粒和其它元素組成的雲層,以時    速幾百公里的速度,在最外層橫掃而形成

木星內部主要由液態氫分子所組成。由於木星是氣體行星,沒有表面和內部    之分。在雲層之下,壓力慢慢增大,直至氫分子壓縮成為液態。越深入內部,壓力越大,直至變成金屬氫,而木星的中央由鐵和岩石所組成。

       木星資料夾:
      直徑:142800 公里
      質量:地318
      太陽日長度:9小時50
      公轉周期:12
      自轉軸傾斜:3o
        平均雲層溫度:攝氏零下150
        衛星數目:已知60

土星

土星的密度低於水,是太陽系內密度最低的大行星。土星自轉速度很高,在離心力作用之下,土星的赤道向外隆起。土星的光環主要由一些數毫米到數米大小不一石粒和冰塊組成,光環的厚度不超過1.5公里,而光環直徑   可達數萬公里。土星本體主要由氫組成,而大氣含有硫磺。

        土星資料夾:
      直徑:120000 公里
      質量:地95
      太陽日長度:10小時14
      公轉周期:29.5
      自轉軸傾斜:26o42’
        平均雲層溫度:攝氏零下170
        衛星數目:已知31

問: 土星有那些地方與眾不同呢?
        http://newgs.ephhk.com/jsp/student/movie.jsp?movie=knowledge_c09.swf

天王星

天王星大氣層主要由氣體甲烷所組成,由於大氣層吸收光譜中的紅光,所    以令到天王星出現蔚藍的顏色。

天王星自轉軸幾乎與公轉平面平行,這可能由於在天王星形成的初期曾經被  其它巨大物體撞擊,這結果令天王星上一個極會週期性長時間面對太陽及  其後再背向太陽。天王星內部成分主要是甲烷冰塊,而內部是一個含鐵的岩石核心。

       天王星資料夾:
      直徑:51488 公里
      質量:地14.5
      太陽日長度:17小時14
      公轉周期:84
      自轉軸傾斜:82o
        平均雲層溫度:攝氏零下200
        衛星數目:已知27

海王星

海王星擁有岩石的核心、光環和衛星。海王星的大氣比較活躍,表面有大黑  斑。海王星內部結構主要為甲烷冰所組成,中心是一個鐵的核心。

       海王星資料夾:
      直徑:49493 公里
      質量:地17.2
      太陽日長度:17小時6
      公轉周期:165
      自轉軸傾斜:29o36’
        平均雲層溫度:攝氏零下210
        衛星數目:已知13